“不是中医不好,而是我们没有传承好。”近日,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院长张书富在接受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专访时直言,中医绝对不是慢郎中。五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,中医功不可没,中西医之间应该学习互补。
张书富直言,由于体制机制、人才培养等现存的问题,璀璨中医瑰宝的挖掘度远远不够。传承中医最重要在于回归对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《神农本草经》等经典的学习、在临床中应用经典、在实践中发展经典。呼吁企业、资本更好关注“经方热”,挖掘热爱经典的全国各地人才深入研究经方。
中西医应融合互补
【资料图】
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,社会如何认知中医科学和疗效,何以提高信任度?
“在防治新冠疫情时,有些老百姓认为中医很有效,有些认为是忽悠。”张书富结合个人参与实践经历表示,去年4月到6月,重症抢救是每天讨论的话题,实践证明中医确实有很好的疗效。中医本身具有天然信任度,只是全国各地中医水平参差不齐,百姓对此感受不一。
“中医药学魅力巨大,是中华文明的瑰宝,其中的智慧值得世人挖掘。”张书富举例感慨道,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经典中挖掘出了青蒿素,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。正如她所说,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,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。
作为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院长,张书富除了抓管理,也仍坚持“坐诊”。他强调中医医院必须姓“中”,必须保持中医属性,一定不能西化;只有中医药味道越来越浓,中医特色越来越明显,中西医有机结合,才能让中医医院良好生存。
值得关注的是,他本是“出身”西医,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工作30余年,近年来自学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《神农本草经》等中医经典著作,并应用于临床,积累了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的丰富经验。“学习伤寒论一定是学习医圣张仲景的智慧、思想、方法,不应当只是背方子”。
张书富举了十多个中医治疗案例。其中,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,产后3天狂躁、胸闷、失眠等,就诊多家医院,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双相性抑郁,并建议抗抑郁等治疗,患者坚持母乳喂养,拒绝西药。就诊时见其舌红、苔黄、脉弦。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4周后治愈,随访4月,产假结束正常上班。
谈及中西医思维差异感受,张书富直言《伤寒论》是最早的西医思维,“辩证论治”并非源于《伤寒论》。临床上疗效是最有力的证明,中西医不能互相排斥贬低,二者应该融合互补,提倡西医执业者要学习中医,中医执业者也应该学习西医,具体到某一个病人,医生应该选择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。
人才培育要回归经典
“中医学习确实有门槛的,从经方入手是学习中医的捷径。”张书富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及感受,举办“传承经典,修炼临床”中医经典学习班,“经方”系列讲座,“中医经典”知识竞赛等活动,邀请中医药大学教授讲课。将经方应用于疑难杂病、危重症患者治疗、开展经方查房、制定单病种经方治疗方案。此外,在师承资源上与国内多位经方名师建立良好的共建合作关系。
就中医药学人才培育而言,“中医工作需要‘沉下心’,但考虑到薪资、学位、奖学金等现实情况,很多中医毕业生并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。”张书富提出建议,产业、教育要聚力发展中医,培育吸引人才是关键点。
就产业前景而言,张书富认为当前中医+AI方兴未艾,也会是未来发展趋势,将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等经典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,经典文化的智慧在科技基础上融合、创新、传承。当下企业、资本要更好关注“经方热”,相信不久的将来“中医AI”会展现出连连惊喜,甚至与“名中医”齐名。
猴痘感染几率不大
“二阳”仍在持续,有网友表示仍会出现发热、咽痛、头痛、鼻塞、流涕等症状。备受关注的是,新冠病毒会否“流感化”,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等脆弱人群该如何应对?
对于新冠病毒会否流感化,张书富告诉记者,现在已经流感化了,下一次可能在6个月后,但根据历史规律推测,病毒流行性会增强,但是毒性力量会下降。“心态很重要,不要焦虑担忧,平时生活做到戴口罩、社交距离、作息规律、通风洗手”。
“猴痘感染机会不大,传染源宿主国内相对较少,公众接触得也少。此外,现在国家相关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更为完善科学,应对也会更为及时。对于国内近期出现猴痘案例,张书富建议不要恐慌。
夏至已至,吃着冷饮、吹着凉风,“二阳”下的夏季如何养生?
张书富认为,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中说,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;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;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,这是中医的精华所在。容易生病最大的问题在于作息不规律、熬夜压力大,他建议要适应节气的变化,做到早睡早起、情绪平和、饮食规律、精神内守。另外要及时规避虚邪贼风,例如夏天高温天气,空调温度建议在25度以上。